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持续为全球经济提供了充足的动能。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上升,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始终敞开。
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于3月23日至26日在海南博鳌举行,主题为“直面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未来”,将为全球化明是非、正视听,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鼓与呼。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将持续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作为亚洲及世界经济稳定器的作用更加显现。中国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来推进结构性改革,才能稳中求进,对世界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世界点赞中国贡献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最新一期《中国经济调查报告》(下称《报告》)中称,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经济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在本周刚刚结束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多位世界经济大咖纷纷点赞中国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张涛表示,新兴市场依然是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贡献率超过70%,尤其是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将继续引领全球经济稳健前行。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说,过去也有一些国家取得像中国这样的成绩,但经济规模要比中国小得多。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将近7%的增速是非常了不起的。
目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中国从2009年首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大贡献国以来,持续为全球经济提供了充足的动能。
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拉动力量,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大,而且更为难得的是在如此庞大的经济总量下,依然维持中高速增长。中国作为转型中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加大对外开放和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会对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轨迹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预计未来5年中,中国进口总额将达到8万亿,利用外资总额将达到60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契机。
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发表文章称,中国提出的世界和区域经济的“中国方案”令人感兴趣。文章称,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倡议和主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很多国家积极参与到中国的倡议中,因为它们看到中国的举动并非“另起炉灶”建立自己的体系,而是积极配合现有的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必需的和相应的补充。或者说,中国所做的是在强化现行国际经济体系,而这正是世界所期待的。
2017年,“一带一路”进入了深耕阶段,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能量。“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已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中国制造、中国建造和中国服务获得了沿线国家的认可,沿线国家的产品、服务也不断地流入中国,“一带一路”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契机。
全球化与自由贸易是今年博鳌亚洲论坛的主题。全球化确实存在诸多发展失衡、治理落后等消极面,但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减贫、安全、环保等方面成效显著。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表示,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逆转,加强公平性,维护劳动者的权益,直面全球化带来的问题,而非自我封闭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才是应对逆全球化的正确姿态。
中国改革稳中求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当前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不确定性是长期结构性失衡的结果,要穿越不确定性,不能靠孤立主义,也不能靠贸易战,根本之道在于深化结构改革。
改革是升级全球化的重要策略之一。面对不确定的全球经济形势,亚洲各国应继续推动结构性改革。在外部波动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筑墙”的情况下,深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大贸易及金融合作,有利于亚洲抵抗外部风险,保持稳定增长。
王一鸣表示,中国转向创新发展将深化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为全球延伸产业链带来更多就业机会。中国正在扩大对外投资,中国企业也会为对象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去年对外投资超过1700亿美元,今后5年还会达到7500亿美元,中国也在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为全球发展作贡献。
袁钢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很多问题,正如今年政府报告中所说,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2016年增长内生动力最强的民间投资和投资增速大幅下滑。民营企业在高盈利情况下发生投资下滑,不是投资扩张欲望不强,而是融资困难、政策歧视等不利变化使其投资活动受到压抑打击。
“中国经济需要脱虚向实,抑制投机炒作,振兴制造业实体经济,才能真正创出缓中趋稳、稳中趋进的新局面。”袁钢明说。
前面提及的oecd的报告建议,中国应进一步开展结构性改革,应对企业负债高、工业产能过剩和房价过高等风险。应扩大对研发的支持范围,使目前过于集中在高科技产业的研发扩展到其他部门,以促进整个中国经济的创新,并保持可持续发展。
(信息来源:腾讯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