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宇华教育(集团)有限公司-ag凯发k8国际

您现在的位置:ag凯发k8国际 >> 新闻中心 >> 财经新闻

财经新闻

经济暂回暖 各界激辩:中国会不会加息?
作者:cdyhjy    发布于:2016/12/12   来源:
摘要:

近期,中国经济数据开始转好,最新11月cpi同比2.3%,ppi同比3.3%;同时人民币仍因外部冲击而持续被动贬值,美联储更是大概率将在12月15日兑现加息。一时间,学界对于中国是否应该加息的讨论空前热烈。然而,在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明年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又是否能够承受加息之重?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多方观点后发现,当前主流观点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息一次是可以考虑的,因为经济数据近几个月开始回暖,且加息或许有助于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另一派则认为,今年的复苏仍主要依靠政策托底、房地产和基建拉动,明年经济的下行压力仍然不小,因此需要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且比起加息,维稳人民币还有其他更合时宜的手段。

“加息”讨论缘起

当前对于中国加息的讨论主要源于两周前央行参事盛松成的一段演讲。不过,当时盛松成对于加息并没有做过多评论,其演讲的核心在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不支持人民币大幅贬值”,同时他也认为,“贬值预期是造成目前人民币汇率走低、出现超调的主要原因。为避免汇率大幅波动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已成当务之急”。

当时盛松成对于经济有一段较为乐观的评价。他表示:“中国ppi已经50几个月负增长了,但是9月由负转正,规模以上增加值同比都是6.1%,比去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我们今年最困难的是7月,11月的指标出来之后,各项指标又比10月份略微好一点。”

“大家再看内需,就是制造业pmi已经升到两年的最高点,非商务活动指数是54.7%......再来看货币金融指标,这也是比较平稳的……”盛松成同时提及,美联储要加息,这对人民币汇率是一个压力,“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实际上中国利率也在上升,尽管从去年10月以后没有再加息,但是我们实际的货币市场利率最近几个月是向上走的,甚至我有一个大胆的建议,如果一定时候,如果条件适合,我们也可以考虑加息。”

可见,盛松成所说的只是一种假设,并未提及具体加息的时点,并认为中国加息还是有前提的,即要看经济复苏的势头是否可持续,当前时机似乎尚未成熟。

加息派:经济企稳 稳汇率

随之而起的便是各界针对这一话题的激烈讨论,“加息派”不断出现。

12月9日,统计局公布11月份通胀数据,cpi和ppi维持上个月双双上行的态势,其中cpi从上个月的2.1%上涨至2.3%,ppi则从上个月的1.2%跳升至3.3%。这似乎进一步佐证了中国经济回暖。

对此,九州证券全球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如果经济能够确认企稳(重点观察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而通胀已经趋势性上行,那么央行是不是应当考虑适度加息?

他表示,2013年四季度gdp平减指数为2.7%,2015年三季度gdp平减指数为-0.9%,这一过程中央行降息1.5%;2016年三季度已经回升至1%,不难预测四季度极大概率回升至2%以上,gdp平减指数较2015年三季度上升将近3%,这一过程中央行未调整过存贷款利率;如果看cpi,2013年cpi为2.6%,2015年cpi为1.5%,这一过程中央行降息1.5%,2016年cpi回升至2%,央行未调整存贷款利率。

此外,稳汇率、提升金融资产配置效率的考量也构成了部分人士支持加息的理由。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邓志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11月底以来,国债期货t1703合约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同时银行间市场隔夜利率飙升,不少交易员联想起2013年的“钱荒”,中国货币流动性可能进入拐点。此外,2016年以来,央行重启14天、28天逆回购,用意调控短期流动性向长期流动性靠拢,已经属于轻微的收紧。

邓志超提及:“在流动性转向临界点时,是否可以考虑‘微加息 微量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小幅度加息,例如5个基点、10个基点,给予市场一个加息预期,但是幅度不大,不足以影响金融稳定,实现上述加息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但他也表示,如果央行选择加息操作,需要对时点和力度上的把控。“于时点上,在美联储加息前后,其效果和意义完全不同。如果在美联储加息前选择加息,是中国主动调整经济政策,向市场公开政策调整目标和对于未来经济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忧虑。而在美联储加息后再加息,在很大程度上会被认为中国为防止资本外流而做出的被动举措,有可能进一步动摇市场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

除了加息之外,邓志超也认为,央行在货币市场上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可视情况给予必要的流动性支持,做到既约束过度承担风险的机构,又保证不发生大面积流动性违约风险。这样政策组合的结果很可能是,“三去一补”的成果更加市场化,而金融市场经过拐点阶段的调整,对于风险溢价的理解更加深刻,最终达成资源配置效率的长效提高。

宽松派:中国经济仍存挑战

有“加息派”,自然也有“宽松派”,但双方的观点实则异中有同。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此前对本报记者表示:“加息”仍不符合实际,同时并不认为通胀存在持续大幅上行的可能性。他表示,中国2016年具有强烈的滞胀特征(即通胀上行,但经济内生动力不足),利率没有大幅上行的基础。“此外,虽然现在离‘l型’的底部只有一步之遥,但政策托底仍不可避免。”

同时鲁政委也提及,“拉尼娜”现象导致今年冬季气温偏低,使11月鲜菜cpi环比明显高于历史水平。“拉尼娜”对物价的冲击可能持续至明年第一季度。但经济基本面决定了利率的回升不可能是一个趋势性的回升,上游涨价是否能向下游传导仍待观察。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仍十分必要,中国明年经济仍然面临挑战。

他在12月初提到:“中国11月pmi好于预期,连续两个月改善,所以中国经济四季度改善,全年实现6.5%以上的增长没有什么悬念。”但是,他也认为中国的情况不同于全球。

“我们认为中国明年的通胀形势不但有别于发达经济体,而且有别于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因为无论是发达经济体的通胀上行或者除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下行,都是因为国内结构性调整导致经济基本面出现企稳改善。但中国在过去数年维持温和刺激,实体经济没有出现结构性调整,依然维持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伴随着房地产调控效应的显现和基建投资边际效应递减,中国经济明年二季度将重新面临下行压力。”

至于近期通胀抬头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章俊则认为:“最近几个月由于经济短期内周期性企稳叠加供给侧改革的去产能,导致上游原材料价格飞涨,反映在数据层面就是ppi在历经54个月的负增长之后转正并持续上行。虽然短期内供需失衡推动的价格上涨导致去产能停滞并导致在建产能加速投产,但我们认为伴随着明年二季度需求重新回落,届时产能过剩问题将重新变得严峻,而ppi也可能见顶回落。”

至于“小幅加息 适度加大货币市场流动性”这一组合的可行性,章俊则认为这个组合的前提是需要央行充分和市场沟通,否则容易造成政策信号混乱。“在没有充分和市场沟通来管理预期的情况下,如果央行突然加息,应该不难想象资本市场会发生什么情况。”

在他看来,短期内央行还是可以直接通过干预中间价来打破人民币单边贬值的预期,就好比抬升香港离岸人民币隔夜拆借利率(hibor),不必完全拘泥参考收盘价和一篮子汇率变动。此外,通过消耗外储的方式来干预汇市,其成本可能过高,效果可能也并不显著。

当然,无论是“宽松派”还是“加息派”,“改革派”则是当前的一致共识。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认为,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l”型轨迹都得靠改革,不能靠刺激。改革的红利是真金白银,而只有改革才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信息来源:第一财经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