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7%。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低于5.5%的预期控制目标。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1%,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06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二季度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为1.22,岗位需求大于求职人数。可以看出,中国总体就业形势保持平稳,但呈现结构性分化,比如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持续走低,第三产业就业则呈现高增长,这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息息相关,并且具有趋势性与长期性。
日前国内某投行发布报告称,自去年7月以来,中国制造业总就业人数减少约500万,估算其中约180万至190万与中美贸易战相关。这一估算远远高于其同行得出的结论,有夸大的嫌疑。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逐步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持续攀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达到顶峰,当年有2.3亿多人从事第二产业,2013年减少了71万人,随后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减少71万、406万、343万、526万、434万。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就业在最近几年均大幅减少,而在这些年份都不曾发生贸易纠纷,显示出趋势性现象。
这主要是与中国制造业成本不断提升有关,包括土地和人工等成本在2008年后持续提升,导致一些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首先开始外迁,一些制造业企业在产能过剩的竞争中失败,都减少了制造业就业。成本不断提升与投资主导的政策有关,资源主要流入基础设施建设、地产开发等领域,对制造业产生挤出效应。由于人工成本增加,中国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增加自动化生产设备,减少了对工人依赖。但是,由于同期中国服务业发展迅速,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在第二产业就业岗位大规模减少的同时,制造业企业则一直处于招工难的困境,即使现在,这个问题也在困扰制造业。
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减少是全球性现象,这与技术进步带来生产效率提升有关。信息化、自动化与智能化不断提升制造业效率,减少了对人工的需求。imf曾发布报告称,本世纪头十年,在发达国家中,制造业就业人口稳步转移至服务业,而这种结构性改变对整体经济生产率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发展中经济体中,就业人口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则极大推动整体生产率提高。中国第二产业就业减少是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尤其是从低效率的低端制造业向高效率的服务业流动。
中国正在转变发展模式,一方面,通过创新发展战略强化制造业技术含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而不仅仅依赖低成本的生产要素优势。这必然会迫使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资本密集型转变,从而减少就业。另一方面,中国转向内需驱动发展,意味着消费将在经济增长中占据重要地位,会刺激服务业继续发展,从而对制造业产生劳动力虹吸效应。
事实上,我们更应该关注制造业招工难问题,除了中国劳动力供给不断减少因素外,还因为年轻人逃离制造业的趋势明显,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现象。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升级需要的技术型工人大量短缺,应该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育新型技术工人。
中国正处于结构性调整的阶段,并追求高质量发展目标。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周期性、制度性、结构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改革的办法治本,而不能继续依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旧的发展模式保增长,否则只会不断增加杠杆制造过剩产能,堆积金融风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伴随一些落后企业以及就业者被淘汰,只有优胜劣汰才会有企业和个人的进步,我们应该关注制造业过快流失中的不合理因素,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强调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建设,而是应该改善制造业环境,使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21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