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的中国工业经济取得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未来则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与挑战。
在7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表示,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6.7%;前5个月工业企业利润在去年同期较高的基数上继续增长16.5%。工业经济运行好于年初的预期。
在去产能、强化环保等政策推动下,以上游原材料为主的相关行业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企业效益也获得大幅改善。
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领域也保持着明显高于工业的增长,然而新旧动能的转化需要时间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前中国制造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等方面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随着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性的上升,工业基础并不牢固。
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对工业经济的预期带来了影响,随着关税措施的落地及抢出口效应退去,下半年工业经济面临不小的压力。工信部表示,中国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政策空间以及制度优势来应对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冲击。
产能利用率连续上升
在黄利斌看来,中国工业经济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持续下行之后正在走出一个稳中向好的势头。
工业产能利用率从2016年的73.3%回升到2017年的77%,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回升了0.3个百分点,达到76.7%。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工经所所长秦海林7月24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行业间的分化仍比较明显,“随着近两年去产能的快速推进,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由以前的69%上升到80%左右。不过,其他一些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仍不容乐观。”
黄利斌介绍,上半年中国钢铁产能利用率为77.7%,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这带来了行业利润的明显好转:上半年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加快1.2个百分点,前5个月实现利润增长43.8%。
“今年前5个月行业实现利润达到了1526亿元,同比增长1.15倍;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上升到6.09%,同比提高2.83个百分点。水泥、平板玻璃以及化工等行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7月24日,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市场与投资副主任江飞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去年以来,大气污染治理明显加强,北方多个城市的重化工业实行了环保限产,目前这些行业需求的改善并不明显,效益好转更大的原因在于供给收缩,预计下半年环保治理仍将维持高压态势。”
黄利斌表示,下一步将推动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城市钢铁企业采取彻底关停、转型发展、就地改造、域外搬迁等方式,优化钢铁产能布局,指导和督促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实施采暖季错峰生产。
同时,严格控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新增钢铁、焦化、电解铝、铸造、水泥等产能,决不允许违法违规建设新的项目,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置换办法,决不允许对落后产能实施等量置换。
基础并不牢固
中国正在持续推动新旧动能的转换。上半年我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8%,比一季度加快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1%,快于全部制造业投资6.3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11.6%,快于整体工业4.9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增势较好。目前,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了67.4%和48.4%。
“这些数据表明,企业对转型升级的意愿在上升,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在增强。”黄利斌说。
7月24日,秦海林表示,从重点行业看,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确实明显高于工业整体增速,其在制造业投资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攀升。然而,新旧动能的切换需要一个过程,新兴产业对工业的引领性和支撑性仍有待加强,而今年新兴产业的增速较去年上半年出现了回落。
“前5月,我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较去年上半年回落1.1个和2.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相对规上工业增速的领先幅度也由去年上半年的6.2个和4.6个百分点收窄至5.1个和2.4个百分点。”
秦海林认为,这一方面有基数抬高的原因,比如去年同期机器人产量大幅上涨使得今天6月机器人的同比增速只有7.2%;一方面,制造业民间投资有所恢复但活力仍然不足,1-5月,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速比民间投资慢2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制造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随着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性的上升,工业基础并不牢固。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近日介绍,工信部对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我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
在装备制造领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等,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95%以上制造及检测设备都依赖进口,与发达国家有几十年的差距。
经贸摩擦不影响基本面
中美贸易冲突的持续升级也为中国工业经济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秦海林表示,上半年中美关税措施并未真正落地,对出口不会带来直接影响,但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升温或扰乱市场预期,打乱进出口节奏。上半年,部分企业为躲避经贸摩擦提前出口,将一定程度挤压下半年出口。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效应,下半年工业出口将面临更大压力,预计2018年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6%左右。
黄利斌表示,从上半年数据及其在地方调研的情况看,经贸摩擦对中国工业的影响还没有显现出来。中国经济已由过度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内需支撑的发展模式,外贸依存度在不断降低。
“以前工业出口交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0%,而去年的数据中这一比重只有一成左右,依存度在大幅度降低。如果把5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折成人民币,占中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1%。”
黄利斌表示,经贸摩擦可能对中国出口占比比较大的沿海省份和机械、电子行业以及对美出口比重大的企业影响冲击会较大,但不会影响到工业发展的基本面。
对于《中国制造2025》,黄利斌表示,其目的是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战略指引和信息指导,其制定过程根据世贸规则和中国入世承诺进行了严格的合规评估,相关内容符合中国在世贸框架下的义务。
赛迪研究院工经所研究员梁一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不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都是各国的国内事务,只要相关规定没有违反wto协定,没有给相关行业提供专向性补贴,其他国家都无权干涉。
(信息来源:21经济网)